今天是:
语文教师的“四个要”
——参加珠海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有感
大埔县大埔小学 梁红萍
2015年12月3-5日,我有幸参加了在珠海举办的全国小学语文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彰显语文教学课改亮点”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。本次活动中的每节课都别出心裁,每个讲座都激起我思想碰撞的火花,让我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,更让我明确了今后的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,此行令我反复思索,不断回味。结合这次的学习,我说说以下几点收获吧。
首先, 教学要有个人特色
当前语文教学流派五花八门,教学风格迥异。在这次学习中,几位老师对古诗教学也方法不一,侧重不同,他们有的注重朗读,有的注重学法指导,有的重视诗词的拓展与创新……但每一节课都是值得我们反复琢磨的珍品。他们的课有各自的理论作为支撑,他们的每一句话都闪着智慧的光芒。如:浙江省著名教师盛新凤老师教元曲《天净沙·秋思》,她首先由读诗词导入,抓重点词理解意象之美,在整合回归整体;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,根据自己的理解,将词曲改写为一篇散文;接着,她把“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”改为“荣归故里,得意人意气风发”,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诗句选取意象改写词曲。她的课以导为路径,以学为落点,以练为载体,强化练,凸显学,导练融通,因练导向学,使教学走向和美之境。赵志祥老师教《送元二使安西》时,主要是指导学生吟诵与吟唱。他说话娓娓道来,仿佛乐队的指挥家,每一个动作都优雅而有号召力,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跟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,充分展示出古诗词的韵律美。刘广祥老师的课《黄鹤楼送别》,是一篇典型的“文包诗”。他在教学时主要抓住文和诗的核心,通过理解重点词,经过反复诵读,一步步把学生引入诗的境界,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一层层揭开诗人的神秘面纱,体会诗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。张学青老师教学《枫桥夜泊》一诗时,由苏州名菜“鲈鱼莼菜”引入,教学中还借用《涛声依旧》的歌词来解说“旧词新用”,这也是教学的一大亮点。
本次的名课难以一一道尽,他们的课各有特色,却异曲同工,体现出教学之妙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,我们不能依葫芦画瓢,东施效颦遗笑千年。我们要有个人的教学风格,要结合自身特点来设计每一节课。
其次,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
本次活动中,教师执教所选的文章多数是古诗词,这与近几年来的“国学热”是分不开的。 传统文化在教学中越来越彰显出它们的特殊作用,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的话,比亡国还可怕,因为那意味着亡种。”这是一个深刻而严峻的话题,但却赤裸裸地昭示着反其行的严重后果,它直逼人心,引人深思。
这次学习中,百家讲坛的主持人钱文忠教授主张有批判性地学习与运用传统知识,把儒家文化之道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。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当中,我们要弘扬民族文化,让中华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发展与完善,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。此次活动,提升语文教师宣扬传统文化意识。
再次,要让学生爱上阅读
这次学习,我们非常荣幸,有机会聆听了教育部“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”修订专家组组长温儒敏教授的精彩讲座。
温教授断然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就是——孩子读书兴趣缺乏。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,当前教育教学追求立竿见影,追求一蹴而就,反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学习发展规律。题海战术固然在应试中突显效果,但孩子却因我们此举而葬送本应该享受的阅读过程,温教授主张要把“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”作为头等大事来抓。他提倡“少做题,多读书,读好书,好读书,读整本的书。”例如,冰心奶奶好读书而不求甚解,终于成文学大家,此类人物举不胜举。我们小学老师上课可以没有五花八门,但一定要让孩子学会阅读,爱上阅读。教学时分清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,用1+X的方式读,默读、浏览、检阅等读书方法如饥似渴地读,连滚带爬地读,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堂,把读书纳入评价。
最后,要以学生为主打造轻松愉悦课堂
我们的课堂是带着繁重学习任务的高压课堂,孩子们在重压下怎么也飞不起来。而台湾两位教师执教的课,让我在对比中真切地感受到两地教学的差异。
葛绮霞老师执教《以学生为主的读书会讨论》,葛老师向学生推荐获常青藤国际大奖的小说译本《地下121天》,课堂上学生针对小说提出他们的疑问,教师穿针引线,归纳整理,引导学生讨论释疑,整节课充分体现了以生为主的课堂教学。而刘淑雯老师的《一堂跨领域的阅读课》,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的,学生静静地听了15分钟左右,就紧接着按刘老师故事中讲的过程动手制作可可冰。孩子们轻松快乐,动手后畅谈整个活动过程,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。我感叹她们可以让课堂如此轻松,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课堂上畅所欲言,而我们何时也能做到如此?
此次学习收获颇多,受益匪浅,。那些老师个个都是语言大师,他们旁征博引,妙语连珠,极富感染力,能瞬间激起听众的共鸣。我觉得,高效课堂的打造还应从教师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开始。我相信:课堂风景无限,保持教学热诚,便会丰富教学生活的每一天!